小杂粮大文章 ――巴东特色小杂粮“深耕”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4-12浏览次数:2

“人人说东�口一年9个月都吃豌豆,我们围绕豌豆做文章,种就种出名堂来。”4月1日,巴东县东�口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胡宗山在培训会上说。 

  当天,该镇为杂粮种植户发放了优良红小豆种子、肥料、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今年,该镇将建成1000亩红小豆高产示范园,并联合周边乡镇建成万亩示范片,小杂粮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小杂粮基本上是零星种植,小、少、特、杂,市场需求缺口很大。近年来,该县认识到这一现状,一改小杂粮传统的套种、混植模式,采取基地规模化建设,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2年,全县小杂粮基地面积达到11万亩。其中,恢复当地特色品种20多种,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达5000万元。
  东�口镇雷家坪村村民李圣虎说:“去年我种了150亩黑芝麻,亩产10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在12元左右,除去成本后纯赚8万元。”
  小杂粮市场到底有多大?巴东县如何利用优势,把小杂粮产业做到做强?
  小杂粮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高,有益健康。同时,小杂粮一般种植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土壤和空气无污染,属于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另外,大多数杂粮采用回茬种植,没有化肥过量、残留超标之忧。这些优势量化了小杂粮巨大的市场前景。
  为了把小杂粮产品做精做强,巴东县花费了不少心思。选择珍贵品种,标准化种植,保证产品纯天然、无公害,并培植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效应。
  首先,筛选优质种源是关键。从2007年至2009年,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在该县茶店子镇小杂粮基地通过品比实验,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中芝9号黑芝麻、黑绿豆、红蔓豆、小豆等多个新品种,与本地品种比较,具有高产、优质、耐旱抗倒等优点,这保证了小杂粮生产的优质种源。
  同时,该县把绿色优质生产基地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根据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土壤条件,坚持适地适种的原则,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种植。
  目前,该县东�口镇雷家坪村及溪丘湾乡平阳坝村已建成千亩黑芝麻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建沿渡河等镇两万余亩黑芝麻、5000亩荞麦、2.2万亩红薯;建成部级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2000亩,保证了全县26万亩的马铃薯种薯供应。目前,该县小杂粮宜种植面积逾40万亩,现已发展杂豆3万多亩、大豆5万亩、蚕豌豆41亩。
  该县还加大科技服务,提高杂粮单产,免费发放优质品种、化肥,并安排科技指导员服务杂粮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一方面落实播种面积,一方面推广密植生防技术配套,并加强信息引导,增种适销对路的品种。
  近年来,该县着力培植了野三关、沿渡河、城区的3家龙头企业,坚持发挥龙头企业在小杂粮生产与营销中的主体作用,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以产业化推动杂粮产业发展。
  拥有自主出口权的巴东县土家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全州第一家经营小杂粮的企业。巴东县野之源、易达农业等公司也是致力于小杂粮开发的新兴企业,各个企业在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上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小杂粮企业集群。
  产业化在前,品牌化随后。目前,该县已有6个杂粮品种获得国家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开发出“小杂粮酥系列”、“小杂粮精品原粮系列”、“小杂粮炒面系列”、“小杂粮锅巴系列”等产品。其中“小杂粮酥”、“纤夫饼”、“苦荞茶”、“小杂粮炒面”等产品除了销往全国7个大型连锁超市,还远销国外。
  去年,全县小杂粮总产值达3800多万元。
  该县农办主任田恒虎告诉笔者:“我们县发展小杂粮优势多、潜力大,值得‘深耕细作’,下一步除了要扩大种植规模,在产业链延伸上还需大做文章。”
(来源:恩施日报)